2023-04-19 15:31:57 来源:网络 阅读量:14042 会员投稿
——丁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强调,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等方面推进创新,并就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提出了创新遵循原则。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引擎切换、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制造业与服务业对劳动者技能与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幅提升,造成劳动力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结构性错配,部分专业对口、即插即用的技能型人才短缺,尤其是高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居高不下。据人民网预计2025年缺口将接近3000万。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以及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均面临技能人才紧缺的情况。这就需要中国民办高校明确发展战略,立足自身定位制定积极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一是要服务需求导向。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时要做到“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尤其是实用型大学要突出专业学科、交叉学科的源头供给作用,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面向经济主战场,积极发展先导产业、高精尖产业等重点产业学科,增强应用学科专业快速响应和支撑产业升级的能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战略性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急需紧缺学科专业;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瞻布局公共卫生、养老护理、健康医疗等民生需求学科。
二是要形成区域特色优势。调研发现,中国民办高校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围绕本地战略部署打造了重点产业链,但当地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因此,必须改革学科资源配置机制,引导鼓励地方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打造特色学科专业,特别是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的协同联动,使学科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通、相互支撑。
三是要加强协同育人机制。中国民办高校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联合行业组织、企业等共同参与包括招生、培养、就业在内的学科专业整体规划设计,共同打造响应国家战略引领、创新多元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职业发展路径清晰的人才培养“蓄水池”,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展望未来,中国民办高等院校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要以需求导向、特色优势、协同育人“三位一体”服务机制为根本原则,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工作把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为切实推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简介:
丁梦:西安翻译学院创始人丁祖诒女儿,曾任西安翻译学院副院长;
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