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科研人员的职业倦怠症及其解决之道

2023-05-10 17:36:37   来源:网络  阅读量:13061   会员投稿

刁彬彬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反映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职业倦怠症”进入大众视野并且日益显露峥嵘。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马斯拉奇(Christina 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

可归为现代社会职业病之一的“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即是由工作境况和压力状态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和症状。它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一类疾病。

职业倦怠的危害

据统计,患上职业倦怠症的人员普遍出现情绪抑郁或者烦躁、易怒,效能感降低,对工作和事物失去热情等等表现,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伤害自身或他人甚至自杀等行为。

在达到疾病水平的职业倦怠症高发人群中,科研人员位居前列。据北京回龙观医院统计,该院2004年进行心理热线咨询的1522个电话。咨询中心的人员介绍说,来参加心理咨询至少要提前一周预约,而前来咨询的大多为脑力工作者,其中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咨询部副主任医师康成俊说,调查中发现,发达国家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比发展中国家多,大城市比小城市多,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数量多,脑力劳动本身就是一种负荷。据报道,中科院某研究所近些中先后有三名科研人员自杀;湖南农科院2003年两个月内有三名中青年科技人员接连自杀。

科研人员的职业倦怠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危害极大,不仅损害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破坏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安全,同时可能造成社会高级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重大损失。在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突破已经成为社会最核心、最艰巨的发展任务的关键时期,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很大程度影响了科研工作进展和科技发展成果。因此,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为何科研人员心里变得脆弱

一项针对我国超过1万名科研人员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4%的科研人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其中6.4%的科研人员属于高风险人群;有一定比例的科研人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部分科研人员属于中重度焦虑。

北京大学心理学专家黄薛冰曾说:选择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本身性格就偏重于内向和执著,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而因工作性质等原因,科研人员所承受的内在心理压力要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崔永元在做客《艺术人生》时说“得抑郁症的人基本都是天才”。这句话听着可能觉得很好笑,但是仔细想想却让人深思,为何被视为天才的高智商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呢?究其原因在于,科研技术人员长期面临繁重的科研任务,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他们常年在实验室搞研究,工作环境使人容易沉默、内向、细腻、思虑较多,社会交往和人际联结较少,遇到困难都是自己慢慢琢磨。社会上有句话叫做“科学疯子”,这就是对科研工作者的一种社会认知。同时,高压力、长周期,脑力耗费巨大的科研工作性质、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单调的工作状态都有可能促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科研人员的心理问题该怎样去解决

一、树立科学意识,改善工作环境,重视心理健康

解决心理疾病的基本出发点,需要在全社会加大宣传,树立重视心理健康的科学意识。首先,科研单位应该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制度保障,例如对科研人员启动假期疗养政策,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实验室,亲近大自然,放松调节心情,减缓心理压力。同时,还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倡导和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加强员工之间沟通交流和团队建设,增加人际互动。另外,还可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引入专业资源,配备专业人员,例如购买EAP心理健康服务等,定期和不定期的对科研人员进行心理测评与心理援助。通过采取预防为主、积极干预,及时疏导、有力支持的多重措施,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二、强化社会支持系统,织就心理健康安全网络

对科研人员而言,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仍然是家庭,这一点同其他职业群体类似。这个支持系统就是指围绕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除最亲密的家人、亲戚、朋友之外,另外还包括领导、同事、科研团队、工作伙伴等职业关系。在个体遭遇较大的心理困难和压力的时候,强大的社会支持就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度过心理危机,重获健康。因此积极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强化社会支持系统,织就一张预防心理疾病的安全网,是应对心理问题的最有效的法宝。

三、优化心理状态,学会有效调节

科研人员要注重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学会自我调节的方式方法,以适当的方式宣泄自己内心的不快和抑郁,解除心理压抑和精神紧张,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其次,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团体竞技类运动,可以很好地增进人际交流,运动会产生使人愉悦的多巴胺。最后,在闲暇之时可以发展各种兴趣爱好,运用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让自己从心灵上得到放松,达到平静、开放、创造的心理境界和精神状态,可以更投入地去爱、去工作,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