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银发无忧”登陆“随申办” 数字适老再添新场景

2025-03-28 19:16:23   来源:网络  阅读量:6076   会员投稿

2025年3月28日,“廿年不忘 普惠为民——银发无忧惠民便民发布会”隆重举行。即日起,“银发无忧”开通线上投保通道,符合条件的市民可以登录“随申办”进行投保。此次入驻“随申办”,标志着“数字适老”正为银发人群撑起更多“幸福伞”,也为上海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开启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照片4.png

数字技术赋能 银发无忧登陆“随申办”

“银发无忧”为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上分”)在2005年时针对老年人群推出的意外伤害综合保障计划。20年来,该项目采用“政府指导、企业让利、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低廉的保费、全面的保障,为千万老年人保驾护航,成为保险业普惠金融的知名项目,也成为地方性养老金融的品牌样本,2024年4月更是被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评为了“普惠保险典型案例”。

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自2021年上海启动“数字伙伴计划”、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以来,市民对于“银发无忧”线上化的呼声渐增。在2023年“上海发布”公众号发布项目开售的推文之后,市民纷纷留言,建议其开通网上投保通道,甚至有不少网友直接喊话登陆“随申办”。

“随申办”是上海市政府推出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移动端。2022年底,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推动指导建设的“上海保险码”一站式数字保险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并入驻“随申办”,打造引领全国普惠保险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样板”,让数字化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织密百姓幸福生活“保障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不断提升。

照片1.jpg

此次,“银发无忧”登陆“随申办-保险码”板块,一举突破了以往产品购买的时间限制,使老年人“数字鸿沟”转为“数字红利”,畅享数字养老新生活。用户只要在“随申办”首页输入“保险码”进入保险商城,就可以直接点击“银发无忧”进行线上投保,保险公司将生成电子保单,并发送给投保人。从投保界面可以看到,凡是上海市户籍或持有上海市居住证,45周岁以上的居民均可投保。除了本人自己买,还可以由直系亲属,亦即父母、子女均可以为其购买。

针对投保渠道数字化升级,上海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办的朱老师表示,“我在居委工作了6年了,从进居委就开始接触银发无忧的项目,线上投保是对该项目投保方式很好的优化,现在都提倡让数字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我们也会积极配合宣传,有老人需要的话我们也会从旁协助,让老年人也可以跨越数字鸿沟”。

照片3.jpg

政企携手惠民 共建老年友好型城市

数据显示,2023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37.4%,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已明确提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在此背景下,“银发无忧”以“百善孝为先,银发乐无忧”为宗旨,积极倡导孝亲敬老的传统理念,深入落实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助力营造老年友好型城市氛围。并始终践行“让利于民”,秉持“专注老人意外风险”“保费低廉最低仅需20元”“投保年龄上不封顶”“无健康告知免核保”四大核心特点,保障内容更是从最初的两大责任,扩容到如今的八大基本责任及一项可选责任,惠及上海老年人群不断扩大。2005年“银发无忧”开售,当年投保18万人次,2024年末保障覆盖人群达1366.9万人次,其以实际行动不断完善上海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友好型资源供给水平。

照片2.jpg

作为“银发无忧”项目的发起和承保机构,新华上分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邹军龙表示,在保险行业,一个产品能够拥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是非常罕见的。“银发无忧”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之作,源于新华上分作为总公司全国布局的核心战略机构,紧跟国家老龄化战略部署的敏锐洞察,更得益于项目坚持“政府指导、企业让利、市场运作”的普惠模式,让产品真正贴近百姓的需求,彰显社会对于银发人群关爱与尊重的和谐向善理念。

据悉,2025年“银发无忧”保费依然维持在主附险均为20元/份,主险责任不仅涵盖了中老年意外伤害导致身故、残疾、骨折骨裂,特定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障,以及特定场所食物中毒等责任,附加险更提供了80元/天的意外伤害住院医疗津贴,每年累计给付最高达180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投保主险,45-80周岁(含)的中老年人最高可投保10份,81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最高可投保3份。附加险在购买主险前提下可购买且只能购买1份。一旦投保,保险在投保成功之后的第三日零时起生效,保障期限1年。

“银发无忧”20周年入驻“随申办”,是新华上分以“数字适老”完善老年人综合保障体系的有益探索,也是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新质生产力为动能创新项目发展的重要举措。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机构聚焦为老年人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扩容养老金融“货架”,推动多样化、普惠型金融产品及延伸服务的有效供给,合力绘就养老金融新画卷。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