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广州理工学院景泰蓝守护队社会调查项目入围第18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省线下决赛

2025-05-12 09:10:04   来源:网络  阅读量:9155   会员投稿

近日,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学生联合会、肇庆市人民政府主办,肇庆学院承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迎来了强劲的创新力量。由广州理工学院邱月杏、梁恩慈、谭琪、余国城、李乾清、莫泽辉同学组成的景泰蓝守护队在指导老师谷卓桐、谷佳桐和陈少英指导下开展有关景泰蓝掐丝珐琅技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成功入围。团队深入广东省社会公众开展调研,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发放1516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496份,广泛收集大众对景泰蓝蓝掐丝珐琅技艺的认知、态度、偏好等内容,团队针对消费者需求探索技艺创新发展路径,为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image.png

调研结果显示,大众对景泰蓝呈现出了“高兴趣、低了解” 的状态。尽管有67%-70%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学习景泰蓝掐丝珐琅制作工艺的意愿,也展现出了浓厚兴趣,但在大众的认知层面仍然存在明显短板。在历史起源的方面,公众知晓率偏低,仅有约32%的受访者清楚景泰蓝起源于元代时期,距今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不过,约68%的受访者对其艺术价值有所认知,大众了解到景泰蓝融合了青铜、烧瓷传统技术,也汲取传统绘画与雕刻的技法,历经制胎、制丝等十大流程制作而成,具有手工艺品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image.png

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大众兴趣与了解程度有落差,其背后存在着认知的障碍。47%的受访者认为工艺的复杂性阻碍了他们想要更加深入了解景泰蓝;32%的人觉得价格不透明性是一大阻碍;21%的人则表示缺乏体验场景影响了他们对景泰蓝的认知。在传播渠道上,线上渠道优势明显,短视频平台覆盖率高达 85% ,远超10%电视和4%报纸等传统媒体。

image.png

社会群众对景泰蓝的发展整体持积极态度,发展信心指数均值达到4.2-4.3/5(SD=0.5-0.6) 。其中,“非遗进校园” 的活动也获得了广泛支持,其支持率最高达89%-91%,这充分体现大众对从青少年抓起传承非遗的认可。然而,传统对工艺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较为突出,有63%-65%的受访者指出 “手工制作耗时过长”,凸显传统制作方式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困境。值得注意的是,有80%-81%的人反对完全工业化生产,彰显大众对景泰蓝传统手工艺价值的珍视。

团队主要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经济因素、兴趣程度、了解程度、传播途径、教育程度、艺术价值评价、实用价值评价等因素对消费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品牌认知度影响最大,关联系数0.42,排名第一,而工艺复杂性影响最小,关联系数 0.30,排名第五。具体来看,消费意愿受工艺复杂性在-0.35、品牌认知在 0.42显著影响,因此提升品牌知名度、降低工艺复杂性认知门槛,对促进景泰蓝消费意义重大。

image.png

    在创新发展途径上,社会群体对景泰蓝与数字经济、AI智能、3D技术等新学科的融合热情高涨。70%-75%的人有试用AI设计工具的意愿,其中18-25岁的年轻群体占比85%,这表明新青年一代对新技术赋能传统手工艺品接受度极高。预计未来3年,3D打印定制服务需求量会以年均增长45%,因为其回归系数β=0.72,p <0.001,这凸显市场对个性化定制的巨大需求潜力。此外,“平台+短视频” 被视为是景泰蓝传播的最佳组合,非遗主题短视频平均播放量达15.2万次,互动率(点赞+评论)达9.1%,远远高于传统图文形式,表明景泰蓝可借助新兴传播渠道与形式,也提升传播效果与市场影响力。

image.png

景泰蓝守护队此次调研为景泰蓝这一传统手工艺品的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团队也将在此次挑战杯竞赛中继续奋勇前进,助力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